6月25日,我們將迎來第24個全國土地日。我們到底為耕地保護做了什么?保護得怎么樣?還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?一個個問號,自然也引來人們關(guān)注的目光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國土資源部時明確提出“要像保護文物、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好耕地”,一番話意味深長。將耕地比作文物,生動表達了習總書記對耕地資源的深刻認識,傳遞了強烈的耕地保護意識和責任。
文物,承載著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征。研究文物,可以發(fā)掘它的文化價值。耕地也是這樣。悠久的農(nóng)耕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。于它,耕地既是承載地,也是孕育者。祖祖輩輩的躬耕,形成了人們敬重土地、親近土地、熱愛土地的尚土文化。
文物除了文化價值,往往還蘊含著極高的經(jīng)濟價值。耕地亦然。耕地產(chǎn)糧,糧食養(yǎng)人,人是經(jīng)濟價值的創(chuàng)造者。不僅如此,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,糧食安全事關(guān)國家的戰(zhàn)略安全,“飯碗”不端在自己手里,“口糧”不在自己的糧囤里,誰能養(yǎng)活我們?另外,耕地還有蓄水、降溫、凈化空氣等生態(tài)功能,其價值遠遠超出了經(jīng)濟價值的范疇。此外,文物資源具有稀缺性,耕地資源也如此。良田往往要經(jīng)過幾十年、幾代人的治理耕種才能形成,而毀壞卻在旦夕之間。
習總書記提出像保護文物那樣保護耕地,一方面說明了保護耕地的重要性,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耕地保護與文物保護之間存在著差距。現(xiàn)實中,城市建設為古樹讓路、給古建筑讓地已蔚然成風。然而,新城圈地、項目爭地,叫耕地讓步的事情也屢見不鮮。
像保護文物一樣保護耕地,首先要有耕地保護的“文物意識”,把耕地放在與文物同等重要的高度來認識;其次要有像文物保護一樣的執(zhí)法鐵腕,對破壞和亂占濫用耕地的行為,形成執(zhí)法的強大合力;再次要有像文物保護般的激勵舉措,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。讓種地者得實惠,讓護地者有收益,增加耕地的產(chǎn)出與效益,增強耕地對耕種者的吸引力,這是耕地保護的根本所在。
護得方寸地,留給子孫耕。讓我們像保護文物那樣,一起為耕地保護奔走呼號。